日韩精品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播放永久免费_国产免费人成精品_亚洲va一区动漫

    <style id="nmmc3"></style>
    <menu id="nmmc3"><button id="nmmc3"></button></menu>

    <address id="nmmc3"><mark id="nmmc3"><strike id="nmmc3"></strike></mark></address>
    <bdo id="nmmc3"><delect id="nmmc3"></delect></bdo>

    <pre id="nmmc3"><del id="nmmc3"><rt id="nmmc3"></rt></del></pre>
      <span id="nmmc3"></span>

      <label id="nmmc3"></label>

        <pre id="nmmc3"></pre>
         
        許昌日報客戶端

        請用瀏覽器掃描下載

        關(guān) 閉

        @同學們,騙子套路多!暑期請當心這幾類騙術(shù)

        摘要:

        據(jù)廈門警方統(tǒng)計,每年暑期是針對學生詐騙的高發(fā)期。近日,廈門警方針對小學生、中學生、大學生梳理三個案例,提醒廣大學生在暑假提防各類常見騙術(shù)。

        游戲“免費陷阱” 一位四年級學生被騙1萬余元

        6月25日,四年級小學生小李拿母親的手機玩起“迷你世界”游戲。不一會,有陌生人發(fā)來消息,稱可以免費領取游戲皮膚,小李便添加對方的QQ進行聯(lián)系。不一會兒,小李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母親的微信錢包里竟多出1萬余元。

        對方告知小李,這個錢是他的,現(xiàn)在必須轉(zhuǎn)還給他,否則就報警,小李嚇得趕緊將微信錢包中的1萬余元分多次轉(zhuǎn)給對方。收到錢后,對方讓小李將他的微信刪除,一會他將用新的賬號添加小李,并送小李游戲皮膚,小李信以為真,刪除對方后卻等不到對方新的好友添加信息,免費的游戲皮膚也未得到。

        購物“抽獎陷阱” 一學生付款“繳稅”后被拉黑

        6月26日,初二的林同學刷微博時,有人發(fā)私信,稱林同學是其公司抽取的第4個粉絲,在他這里購買一個商品后就有機會參加抽獎,林同學趕緊添加了對方的微信。隨后,林同學下單支付了一雙399元的AJ球鞋。接著,對方發(fā)給林同學一個二維碼,讓林同學用微信掃碼抽獎。林同學掃碼進入一個鏈接,抽中一部蘋果手機,對方稱林同學這個獎品可以折現(xiàn),但需要再買一單東西。于是,林同學又挑了一款香水,通過支付寶掃碼向?qū)Ψ街Ц读?00元。對方又發(fā)來抽獎二維碼,林同學這次抽中6666元"現(xiàn)金紅包"。這時,林同學卻被告知,要領取現(xiàn)金紅包,需要支付10%的“個人所得稅”。當林同學轉(zhuǎn)完666元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被對方拉黑了。

        租房“定金陷阱” 有人網(wǎng)上求租遭遇騙局

        6月2日,在新加坡留學的小姜發(fā)布了求租信息。6月7日,有個叫“風吹雪”的陌生人添加了小姜的微信。小姜看房子不錯,就準備租下來。經(jīng)商定,小姜要先交給他200新幣(約等于1000元人民幣)的定金。

        6月16日13時許,“風吹雪”通過微信語音電話聯(lián)系小姜,說他在新加坡買不到雙卡的蘋果手機,想在淘寶買手機寄到小姜家,再由小姜幫他帶到新加坡,小姜答應了。誰知,對方又說自己卡里的人民幣不夠。等他之后把新幣轉(zhuǎn)成人民幣,再還給小姜。小姜就轉(zhuǎn)了3009元給對方。

        幾天后,小姜在留學生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說“風吹雪”是騙子,已有人被他騙走租房定金,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。

        【提醒】這些騙術(shù)暑期高發(fā)

        ● 兼職刷信譽

        騙子通過招聘平臺、QQ、短信、抖音等渠道推廣兼職廣告,利用話術(shù)誘騙被害人,在其提供的鏈接或者App上進行購物付款操作,承諾在交易后返還購物費用,并額外提成。一般在被害人刷第一單時,騙子會小額返利讓被害人嘗到甜頭,當被害人刷單交易額變大后,騙子就會以各種理由拒不返款并將其拉黑。

        ● 返利

        騙子利用QQ、微信、微博等社交工具發(fā)布信息,稱有發(fā)紅包返利活動,拉人入群,誘導被害人轉(zhuǎn)錢;或拉人入明星、網(wǎng)紅粉絲福利、返利群等,讓被害人認為是追星活動,誘導被害人在群內(nèi)發(fā)紅包或者點擊群內(nèi)鏈接付款充值等;或騙子謊稱和男(女)朋友分手并獲得一筆賠償金想要報復對方,讓被害人發(fā)紅包將會返還更多,從而實施詐騙。

        除此之外,學生在假期期間還容易遭遇冒充客服、貸款類騙術(shù)。(廈門日報記者 柯愷筠 通訊員 洪恒亮)

        責任編輯: 龔政明

        附件: